2012年12月8日

雪山點線面:閒話鹽井(K)

日照金山--明永冰川--雨崩--中日登山大本營--神瀑--尼農峽谷--鹽井--飛來寺

人類利用食鹽醃制食物以後,不需對食物的季節性而勞碌奔波,因此可以說文明是始於食物儲藏。

宋朝九龍城古名官富場,是當時廣東十大鹽場之一,有軍隊屯衛。歷史上的食鹽,大多數時期是由政府專賣的。那時官富場佔地包括今天的尖沙咀、九龍城、土瓜灣、將軍澳一帶。英國租借新界後,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,大澳仍舊產鹽,二次大戰後,內地和東南亞的低價鹽輸港,香港最後的產鹽地式微,至一九七七年大澳最後一位鹽工退休,大澳鹽業才正式劃上句號。

食鹽主要從海洋或從鹽鹼地裡提取。通過蒸發海水提取的稱為海鹽;方法是利用潮汐漲退,建築基堤成鹽田,引入海水讓陽光把海水蒸曬,然後煎煉。鹽鹼地則先被圍成鹽田,然後灌水以溶解鹽分,最後再通過蒸發和精煉以提取食鹽;另外尚有自鹽岩內提取的食鹽。

古代還未有什麼平鍋法,真空罐蒸發、凍結法、或離子電析法,只能利用太陽幅射的熱力蒸發水份取得食鹽。這種古法曬鹽非常依靠陽光,若遇雨季,就須要停產。在漫長的歷史中,因為食鹽很難制取,因此曾被人當做珍貴的貿易物資。在一些時期,鹽被當做貨幣使用,被當做“價值”的象征,也曾經對鹽的高價販賣而引發過戰爭

鹽井的正式名稱是 [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] 、位于東經98.46'~99.1,北緯 28.61 ~29.5鹽井歷史悠久,在部落割據時代就有鹽田。西漢為定管縣治,北周置定管鎮,唐初為昆明縣治,南詔時期為香城郡治,名昆明城。元代設閏鹽州,其後改設閏鹽縣。明代設鹽井管民千戶。

唐代為西藏吐蕃王朝的創世紀;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羌巴為爭奪鹽井食鹽而發生交戰,叫 [羌嶺之戰] [鹽海之戰],最後格薩爾王戰勝了羌巴王,佔領了鹽井。這個傳說時為佛教第二次傳入西藏時期,格薩爾王傳大約流傳是1056年後噶當派形成期間,也有說起源於苯教的故事。[羌嶺之戰] 格薩爾王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友拉,後來成為格薩爾王的納西大臣,被賜與鹽田。鹽井到今天仍然保留著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方式產鹽。

這裡是纳西族和藏族文化溶合地、納西族的東巴教、藏族的藏傳佛教和19世紀傳入的天主教文化都可以在這個橫斷山脈峽谷裡的古鎮找到。上鹽井是一個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,而下鹽井的納西族人卻信奉藏傳佛教。民國前,西藏地區政府依傳統稱鹽井為"察洛",而地方上的藏族人則稱"察卡洛",和納西人稱"察卡"。這兩種稱呼都是源自納西語的地名稱謂。""的意思是指食鹽,"""卡洛"是指"洞眼"的意思,翻成漢語即是"鹽井"

鹽井鄉地勢山高谷深,沿著澗滄江西岸是三疊紀的紅色,東岸是白色的砂礫層,因有鹽泉,含鹽量高達每公升有30.7克。這裡所謂鹽田,其實是沿著江水澎湃的瀾滄江兩岸,在泉口附近搭建一些土本結構木棚,上面塗蓋不透水的紅粘土層,圍高四邊,鹽民(古時多是納西族女子)將鹽滷水用圓木桶從鹽泉(即是鹽井眼)背上來,然後舀入鹽田木棚上,經過太陽暴曬和江風的吹拂,三幾天就會結晶出鹽粒,是為“藏巴鹽”。

鹽井位于瀾滄江,西岸鹽田地勢寬緩較低矮,產的鹽為淡紅色,俗稱紅鹽。紅鹽產量高,價格低,多用來喂禽口。傳說紅鹽喂牛可以膘肥體壯,母牛催奶,還可以防治牛身上生長叫“絲格”的吸血蟲。東岸鹽田地勢較高和窄,鹽田只成一塊一塊的,產量少價格貴,是給人吃的;紅鹽白鹽的鹽滷水雖然同源,但曬出的鹽顏色不同,其實和兩岸的築棚的土質有關,西岸的土質屬紅土,故此曬出來的是紅鹽。

這幾天早上起來都見到日月照金山,恨死好多人!

左轉下降澗滄江,今天目的地…右轉繼續前行通往西藏

溜筒江村


古水隧道

刷曲長村/紅星橋

梅里水-地理上的梅里雪山因這個村而命名!從怒江扎那小鎮上山後,翻過海拔4100米的達古拉山口和海拔4815米的"說拉埡口"便下降到瀾滄江的梅里水…旅遊上說的梅里(太子)雪山大外轉到達這裡,可以說是終結站,餘下的便都是公路了。


向陽橋是雙橋結構,主道是國道214。這條副橋通往山溝裡。藏民的習性多愛住在半山上,所以沿著公路很少見到村莊。


新鮮熱辣的落石

佛山鄉

納古村


活塌方…(另一次見活塌方是長江三峽)
http://atcmkt.blogspot.com/2011/04/blog-post_16.html

大家都是避開一沖而過…好彩數遇著的是上面塌方轉了九十度彎,衝力已經接近的尾聲。


三疊紀的砂礫層

行進中匆忙拍下的…這是隨時中頭獎的路邊上面的裂石

雲南西藏省界

從地圖上看才見到這條隔界河是瀾滄江的支流小溪!隔界河和瀾滄江的右下角是雲南,左邊和上邊是西藏。原來如此分省界

怎樣也想不到隔河界所說的"河"原來是一條溪,不過溶雪期相信小溪會變小河的。

值得留念

我們是十分有公德心的老友,沒有塗鴉…


目前中國中西部約有三億多農村人口的飲水未達安全標準。(國內游見到那些連接農村的水管原來是12-5工程,有關農村安全食水)

鹽井鎮…

鹽井鎮擁有溫泉和自流鹽滷水的鹽泉。西岸土質屬紅土,曬出來的鹽淺紅,加上鹽期是桃花盛開的季節,故此西岸這時的鹽就名桃花鹽。東岸產的則是白鹽。

加入這張衛星圖是用作說明;盛產紅鹽的加達村位於瀾滄江西岸(圖左)

鹽井鎮現在進行旅遊工程,鹽井是世界上唯一仍舊採用古老和運作超過千多年的內陸手工鹽田。

到今天為止鹽井的茶馬古道仍然有馬帮運作

離開國這214,這是進入鹽井景區的景區鄉道。

可以見到西岸(左邊)地勢較平緩,鹽田多和密集、東岸陟斜,鹽井較散疏。

下圖是白鹽田,圖左下江邊那個像煙的豎井是鹽泉自流井。鹽民把鹽滷水從鹽泉背上來後,舀入鹽田木棚上暴曬制造鹽粒。這裡的鹽泉多達數十口!

江東的納西,上鹽井生產白鹽,江西的加達產紅鹽(說明牌)。



這邊是白鹽田…



沒有什麼標誌指示牌,開始時我們以為直駛前面就是景區,不需過橋!那邊是加達村…原來大錯特錯。

我們繼續前行,誤駛到盡頭是另一座索橋,可是只供電單車通過。

鄉道和索橋這裡十分十分狹窄,前無去路,只容前後米多一點的空間掉頭。

回駛過橋



依此類推,西岸見到部份江水顏色也不同,估計部份江水是咸的…不過沒有什麼資料提到。

過橋後,這裡的鄉道只容單線行車。這邊景區有加達千年紅鹽田,加達康巴鹽民舊居遺址,加達水磨坊,曲孜溫泉度假區,


紅鹽曬場




這邊加達村信藏傳佛教,反而對岸上鹽井的藏人80%信奉天主教!

西藏噶廈地方政府鹽務管理衙門遺址










上面通往水磨房,山上水也不多一滴,看來睇頭不大,不看也罷!


居然見到馬帮…彩數!


回頭想參觀博物館,够鐘關門!


回駛雲南飛來寺…


芒康縣的聖山達彌勇Holy Damyon (6324m) 位于鹽井鄉境內,傳說是山神卡瓦格博的女兒。

哈尼梯田(雲南省元陽縣)、普洱景邁山古茶園(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)、芒康鹽井古鹽田(西藏自治區芒康縣)、坎兒井(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)在2013年被入選申遺名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